1818黄金屋

繁体版 简体版
1818黄金屋 > 暗黑大宋 > 第600章 我们帮助你

第600章 我们帮助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尽管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然而还有一群人,他们也巴不得将文彦博的名声抹黑。因此在这些人的鼓噪下,几乎整个宋朝百姓都知道了文彦博在庆州大捷后的懦弱表现,以及他那句名言,与士大夫共治天下。非是与百姓共治天下。

至少在庆州。男女老少都知道文彦博在打压王巨了。

因此整个庆州议论纷纷。包括一些过往客商都加入到了议论行列。

这天,庆州城中一个生意兴隆的茶肆,便有两个客商在议论。其中一人说道:“其实还有一个办法,说不定能让王知州回到庆州。”

他俩只是说着玩,但他们是外地客商,并不了解当地百姓的心情,前面说完,隔壁茶桌上的几个茶客便拉起他的衣袖。问有什么办法。

这个客商便说道:“上书朝廷啊。”

并且他还举了一些例子,就象张士逊在知射洪县里,百姓舍不得他走,便拼命地将他挽留,甚至直接将他堵在县城里,不让他出去,然后上书转运使,转运使上书朝廷,成功地留下。

不仅是张士逊,在宋朝类似的事迹有好几十起。

有人是粗暴地强行将官员留下。有人是一边留一边上书。

有的留成功了,有的没有留成功。

那客商一一娓娓道来。

其实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。普通宋朝官员来来往往,百姓哪里管得着,甚至有的官员老百姓还巴不得他们早点走呢。

即便是优秀的官员,也未必能做到让百姓相堵于道,相堵于城,再三挽留,如范仲淹地方官做得很不错,然而多会有百姓强行将他挽留下来?若不是出这档子事,王巨以后走了,庆州百姓肯定舍不得,说不定相送的百姓又相堵于道,引起轰动,但未必强行挽留王巨。

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产物,有大恩于百姓,如张亢,就被百姓相堵于道挽留过。

或者前任暴戾,形成了严重的鲜明对比,或者其他类似的一些情况发生,才会发生这种现象。

不过百姓不知道啊,听得津津有味。

这时候他的同伴说道:“有什么用?王知州都辞官离开庆州了。”

这人不服气地说:“最少还王知州一个公道吧。不然皇上还真以为王知州在下面鱼肉百姓呢,辞了官,还污了名声。”

“你以为一般人就能见到皇上啊,到了诸位相公哪里,官官相护,还不是瞒了下去。”

“一个人不行,十个人呢。十个人不行,一百个人呢,就象去的东明县一样,最后皇上还不知道了吗。”

“东明县,那是在京城,这里是什么所在,庆州,边塞。”

“边塞又如何,难道它不是宋朝的边塞?”

看来这两人喜欢抬杠,然而边上的人却听得抓耳挠腮,便问:“两位哥子,什么东明县哪?”

其中一人便说了东明县事件,不过他们不是庆州本地人,然后两人抬着抬着,又抬起一个京兆府妓馆的行首漂不漂亮。一人说很漂亮,另外一人说并不漂亮。

京兆府行首与庆州百姓无关,两人在为那行首抬杠,余下的茶客则在讨论如果上书了,管不管用。

于是在两个客商“无心”的抬杠下,庆州百姓开始商议上书朝廷。

这时庆州作坊主田秉义站了出来,对其他人说,明公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,我们是互相帮助,我帮助了你们,你们也帮助了我。实际我们真的没有帮助明公,现在才是轮到我们帮助明公的时候!”

他就是那九位作坊主之一。

在他的带动下,许多人开始商议如何帮助王巨,如何上书。甚至一些外地有见识的商贾也加入这一行列,替他们出主意。毕竟王巨所到之处,军功赫赫,但政绩也蜚然,多数人还是倒向王巨的。

人多主意多,渐渐拿定了主意。想要帮助王巨,必须轰动,必须让皇上看到真正的民意,不能让一些“奸臣”将皇上蒙蔽。

因此在一些有名望的乡绅带领下,各自组织安排。

一些人于各村寨串联,他们找来白布,让各村寨的百姓签名画押,不会写自己名字的,则让别人代劳,他们本人带着自己一家人在名字下面按上手印。

另外一些人则组织乡间遗老,毕竟是农忙时季,只能让老人去京城请愿,而且老人去京城,会更让人震撼,最少官府不会派人抓捕这些老人。

又有一些人找到各个因为战斗重伤残疾的士兵,让他们与这些老人一道去京城。

祖阳这些深受王巨之恩的商贾则捐助这行人来回路上的路费,以及一部分驮马与马车。

不到半个月时间,大伙准备妥当。

一共有近两千个老人主动参加这次进京请愿,同时还有好几百名残疾的重伤兵,然而最震撼的便是那份请愿书。

在庆州环州户册上,庆州只有两万余户,环州不到五千户。

但究竟有多少户,是一个谜团,因为许多蕃户并不在户册上。

不过这一回有多少户基本出来了,庆州签名按手印的户数达到了三万一千户,环州的达到了一万六千多户。当然,也有极少数百姓没有请愿,特别是被王巨镇压的那些蕃人。

并且连口数也能统计出来,因为每一个姓名下面,都由家主带着全家老小按下了手印。

有人将这些白布缝在一起,后面绞上竹竿,又买来路上吃喝住行的物资,放在马车上,然后在庆州城等着这些老人到来。

在这件事上王巨做得有点儿无耻。

不过它真的很关健,如果这一关闯不过去,宋朝以后继续倾轧吧,即便王巨,也没有办法扭转了。

但因为做得巧妙,连章楶都没有察觉,一度在边上替这些百姓出谋划策呢……

两天后,老人与伤兵一起集结,真正高寿者,身体不好者,与腿脚重伤的伤兵,一起上了马车。

余下身体还算利索的老人,则是手持着竹竿,在诸人千叮咛万嘱咐下,浩浩荡荡离开庆州城,向京城出发。

章楶也站在城门口相送,而且这么多天第一次露出笑意。

想一想,这份由五万户签名、二十多万口百姓按下手印,长达几十米的请愿书,由这些老人手掣着,一路向东,多引人瞩目吧。

反正这行人刚到宁州,就将宁州大大小小官员震得里焦皮嫩,呆若木鸡了。(未完待续……)I1292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