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每天在魁星楼前人数高涨,各家店铺也加入进来了,特别是一些吃食设摊,在东、西两侧,丁三公子早就画好了地块,挑担,小推车、大驴车架全各自租上一块,每天也就五分银的租金,还有衙役巡视治安,人多生意就多,几天下,生意火爆,感觉很值,要是天天能如此该有多好啊。
就这样,在林家嘉有意无意地策划下,在明末清初的山西太原,一场不伦不类的“文会”进行着,在山西各地的书院带动下,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的书院也来了许多家,除了书院,还有各地的商会会馆,展板告急没关系,不是还有横幅条幅吗?把后来安插不进的全搞成这些方式,渐渐地,整个城内挂了起来,这横幅一挂,更像是过节一般,比之往年的元宵灯会还要喜庆,因为有些店家,把去年元宵灯也挂出来了,做生意不就图个热闹吗,没人规定中秋节不能挂元宵灯。
还有一个特别热闹的去处,就是戏班子,城内来了许多的戏班子,这些戏班子随便演,就是有一样规定,一定要在舞台边上立一条幅,写上亢嗣鼎起家的“晋扬盐业中秋文会”这几个字,
山西的戏曲自古非常丰富多彩,蒲州梆子、 山西梆子、北路戏”或“上路调” 、上党梆子,虽为梆子,实则是合昆曲、梆子、罗罗腔、卷戏、皮黄等五种声腔为一体的新剧种。
山西地域南北狭长,各地语言千腔百调,民间艺术品种繁多。其中流传至今的较古老的锣鼓杂戏、晋北的“赛戏”和“耍孩儿”等,成为早期戏曲艺术原生形态的代表。此外还有十几种地方说唱和地方道情及上党落子、晋南眉户等各种民间小戏种。广泛流布于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是地域性极强、种类最多的戏曲家族。它们皆是清中叶以来由农村传唱的小曲儿、歌舞等踩街秧歌演变为的戏曲剧种。
晋中秧歌、太原秧歌、沁源秧歌、壶关秧歌、襄垣秧歌、武乡秧歌、繁峙秧歌、介休干板秧歌等,种类繁多。山西还有众多的民间舞蹈。它们同样源远流长,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。其中鼓类舞有花鼓、转身鼓、扇鼓、威风锣鼓、牙鼓,以及狮子舞、龙舞等等。戏曲、歌舞艺术,是山西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、乡土气息最浓郁、表达寓意最丰富的形式,因与生产、生活结合极为紧密,是山西百姓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摸索和创造出来的。
黎城在早期的广播中,就播放这些戏曲,其中上党梆子戏为最。目前太原还没有开通广播电台,却引来了众多的戏班子,文会未至,戏曲闹声。